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oldata
oldata

860万大学生就业困局如何破解(图)

2009-03-09

来源:

小编: 106
摘要:

    昨日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分别举行两场记者招待会 五代表、五委员应邀支招献策

    据统计,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今年要找工作,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。加在一起860万的数字,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,让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2009年两会躲不开的话题。

    昨天,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分别邀请5名高校校长、人大代表和5名政协委员召开记者会,为今年两会期间热议话题之一的“大学生就业”问题“把脉”,支招献策。不论是名校的校长、学界专家还是政府官员,两个同时举行的记者会上,代表、委员们一致的观点是:大学生应该转变求职观念,放低身段,到“一线”去打拼。当“村官”、下基层、从蓝领干起。

    关注现场一

    名校校长披露忧心数字

    ■北大本科生目前签约率50%

    ■五百强企业高校招聘会岗位减少40%

    昨天下午,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5位大学校长代表就教育公平问题接受中外记者的采访,共论本次两会的热点之一“大学生就业”问题。

    有记者直接提问在座的北京大学、南开大学、中山大学、山东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5所大学的校长,目前这些学校的学生就业率是多少,去年的情况又是怎样?对此,5位校长坦言今年的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,虽然一些大学出现就业率微降的情况,但总体与去年的就业情况大致相同。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所言:“五所学校如果受影响很大的话,那么后果真的会很严重。”

    关注讨论

    困局 大学生多了还是少了?

    现状: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% VS 13亿人口总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

    结论:大学生数量远远没有过剩 高等教育产生结构性错误

    代表们发现,一方面,大学生找不到工作,另一方面,有的用人单位又抱怨招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。大学生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?在山东省代表团住地的餐桌上,部分大学校长代表与企业负责人代表聚在一起,就这个话题展开了一场对话。

    王志民(全国人大代表、山东省政协副主席、原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):目前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%。与我国13亿人口的总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,大学生数量远远没有过剩。西欧国家适龄青年高校入学率都在35%以上,但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就业难。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?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符合用人单位需要,人家想要的没有,找上门去的人家又不要。

    黄鸣(全国人大代表、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董事长):大学生过剩只是一种表面现象,实际上,企业招人比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还要难。我们企业每年都有几百个专业性、基础性的岗位空缺,却没有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干。

    王志民:一些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,主要原因是个人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,又好高骛远不愿选择基础性岗位。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像两股道上跑的车,产生了结构性错位。

    ■据新华社

    症结 大学生为什么不受市场欢迎?

    现状:用人单位提供大量一线岗位 VS 部分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

    结论:大学不需要对市场负责 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无法与市场需求接轨

    王守东(全国人大代表、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)插话说:是啊,这是大学生的一个通病,我们给刚毕业的大学生每月开1000元的工资,大学生还不愿意干。

    黄鸣:我感受最大的是,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,但适应社会的心智还不成熟,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缺乏。大学作为大学生的生产商,生产出不符合我们需要的“产品”,考虑过我们用人单位的需求吗?

    出路 大学生上岗要从基层、蓝领干起、大学生出国留学继续深造

    现状:860万待就业大学生 VS 约36%就业率

    结论:约500万人面临就业困难

    全国政协委员、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为大学生就业出路算起了细账,“今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估计有860万人,根据以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例,估计有约36%的人能找到工作,还有约500万人面临就业的困难。”

    蔡继明委员说,鼓励大学生在学校里延长就业时间,可以扩大如工商管理硕士、公共管理硕士、法律硕士、会计硕士等这类专业性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名额,让一部分本科毕业生重新回到学校接受研究生教育;另外,鼓励有条件的院校扩大专科升本科的比例,使一部分专科生能够继续接受本科教育。两者可以让约100万大学生回到校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,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。

    第二条路是通过国家财政的支持,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。

    第三条路是推行大学生见习项目。

    最后,可以通过留学基金补贴的形式,增加大学生留学的比例。如果每年能增加20万到30万留学生,一方面能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,另一方面,他们学成归国的时候也正是我国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用人之时。

    彭龙,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、国际商学院院长,经济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在接受中国教育报的采访时说道:

    根据经济学的相关原理,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真实反映。全球经济每10年经历一次大周期调整,所以危机并非一直持续下去。金融危机虽然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,但对准备出国的学生来说却是个利好消息。随着金融风暴的加剧,企业为学校提供的资金相对会减少,外国学校会积极扩大海外留学市场,这意味着学生出国留学将相对容易。

    首先,最明显的好处是美元、欧元等货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不断下降,人民币升值,家长手中的钱更值钱了,学生的留学积极性也因此更加高涨。其次,各国、各高校实行了更多优惠政策和措施,如签证放宽、条件降低等,敞开大门招收中国留学生。如英国从今年6月起规定留学生可以获得两年留英工作机会;澳大利亚今年9月起调整签证政策,中国学生签证风险级别由4级转为3级;美国从08年4月4日起,延长留学生的实习期;加拿大也放宽国际学生工作签证,允许留学生打工。此外,德国、法国等国一些优秀的公立大学也推出了部分不收学费、每年只需10多万元生活费的国际学生项目。

    对于中国教育来说,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,教育发展改革的步伐不会放缓。我认为,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,今后一段时间多种形式培养人才的途径将进一步发展。同时,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改革,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。

    另外,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,国内外创业投资进入网络教育、职业教育将较快增长,类似动漫制作、软件设计、数字影视等传统教育无法提供的专业服务将快速发展。同时,教育资源的国际整合、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可能将在我国进一步普及。

 

有规划 更自信

1V1免费课程规划指导

雅思考试

换一换 换一换

托福考试

换一换 换一换